埔里鎮公所新聞專區
埔里手抄紙登錄無形文化資產 推出「紙愛臺灣─廣興紙寮手抄紙文化保存調查成果特展」
發佈單位:專員 點擊次數:251
原傳承自日本和紙文化系統,後發展自成獨特的台灣埔里手抄紙產業,走過80年歷史,從一度輝煌興盛到現今繁華落盡,所幸仍有少數紙業者,堅毅的保存維護並推展臺灣手抄紙工藝文化的價值,於2020年終獲肯定,被指定為南投縣傳統工藝無形文化資產,並登錄廣興紙寮負責人黃煥彰為該項技藝的保存者。埔里鎮公所為讓各界同享埔里手抄紙工藝的文資榮耀,特在文化部的支持下,策畫「紙愛臺灣─廣興紙寮手抄紙文化保存調查成果特展」,即日起在廣興紙寮二館2樓展出,歡迎各界前往觀賞。
埔里鎮長廖志城表示,埔里手抄紙的技藝雖由日人傳授,但經埔里造紙藝師將近80年的改良,除了使用的原物料較前二者更為廣泛,也發展出一套埔里專屬,獨一無二的工序與工法,不僅造就了埔里是手抄紙故鄉的美名,如今也登錄為南投縣無形文化資產。手抄紙產業曾經是與大多數埔里人的生命發展緊緊相扣的產業,其文化保存價值對埔里來說,深具歷史、記憶、人文與環境的多重意義。廣興紙寮為目前埔里碩果僅存中的極少數業者之一,文化資產價值非常重要,感謝文化部、南投縣政府文化局支持補助策展,引領民眾了解熟知埔里手抄紙產業發展沿革與脈絡,知識層面豐富,尤其在簡潔的展場中,靜靜展現埔里手抄紙的素雅、沉靜與細緻的品味,正猶如山城裡抄紙人的技藝,堅毅而動人。此外,12月20日更有親子抄紙體驗活動,歡迎民眾踴躍參加。
廣興紙寮黃煥彰表示,紙形成在二千多年前的古中國,成為人類最偉大的發明!有了紙,文化才得以傳播,歷史才得以傳承。因此,在人類歷史長河中,造紙技術的發明與傳播,對人類文明與進步實有莫大的貢獻。最古老的造紙術在中國稱為工造紙,日本則稱為「手漉和紙」,臺灣埔里慣以「手抄紙」稱之。手工造紙的方法延續近二千年,在漢字文化圈中之中、日、韓、臺灣等國,都各自發展出十分精湛的造紙產業文化。在中國稱古老傳統的手工紙為「宣紙」,日本則稱為「和紙」,韓國稱為「韓紙」,都被用來代表國家文化文明的至高象徵。唯有臺灣,長久以來沿用中國的「宣紙」稱之,產生極大的誤導與混亂,近年,廣興紙寮才覺悟正名為「臺灣紙」。
根據《天工開物》的記載,造紙技藝自古便專業化,以細化工序的方式,精準控制紙張品質,因此傳藝時各道造紙工序各有藝師,每位藝師負責一項造紙技藝,此後持續鑽研,走向高度精緻化及精準化。
臺灣埔里的手抄紙產業雖傳承自日本和紙,但後來加以改良自成一格。廣興紙寮採用較接近古老的《天工開物》上所記載的造紙術,進行分工式造紙,每一道工序的師傅是造出好紙的靈魂人物。
目前,廣興紙寮重要的手抄紙工藝技術保存者除管理者黃煥彰、黃巫孟雀外,還有抄紙藝師林廣、洪秋燈、林慶堂、蔡美鑾、蘇海龍、林惠祥;以及烘紙藝師廖
埔里鎮長廖志城表示,埔里手抄紙的技藝雖由日人傳授,但經埔里造紙藝師將近80年的改良,除了使用的原物料較前二者更為廣泛,也發展出一套埔里專屬,獨一無二的工序與工法,不僅造就了埔里是手抄紙故鄉的美名,如今也登錄為南投縣無形文化資產。手抄紙產業曾經是與大多數埔里人的生命發展緊緊相扣的產業,其文化保存價值對埔里來說,深具歷史、記憶、人文與環境的多重意義。廣興紙寮為目前埔里碩果僅存中的極少數業者之一,文化資產價值非常重要,感謝文化部、南投縣政府文化局支持補助策展,引領民眾了解熟知埔里手抄紙產業發展沿革與脈絡,知識層面豐富,尤其在簡潔的展場中,靜靜展現埔里手抄紙的素雅、沉靜與細緻的品味,正猶如山城裡抄紙人的技藝,堅毅而動人。此外,12月20日更有親子抄紙體驗活動,歡迎民眾踴躍參加。
廣興紙寮黃煥彰表示,紙形成在二千多年前的古中國,成為人類最偉大的發明!有了紙,文化才得以傳播,歷史才得以傳承。因此,在人類歷史長河中,造紙技術的發明與傳播,對人類文明與進步實有莫大的貢獻。最古老的造紙術在中國稱為工造紙,日本則稱為「手漉和紙」,臺灣埔里慣以「手抄紙」稱之。手工造紙的方法延續近二千年,在漢字文化圈中之中、日、韓、臺灣等國,都各自發展出十分精湛的造紙產業文化。在中國稱古老傳統的手工紙為「宣紙」,日本則稱為「和紙」,韓國稱為「韓紙」,都被用來代表國家文化文明的至高象徵。唯有臺灣,長久以來沿用中國的「宣紙」稱之,產生極大的誤導與混亂,近年,廣興紙寮才覺悟正名為「臺灣紙」。
根據《天工開物》的記載,造紙技藝自古便專業化,以細化工序的方式,精準控制紙張品質,因此傳藝時各道造紙工序各有藝師,每位藝師負責一項造紙技藝,此後持續鑽研,走向高度精緻化及精準化。
臺灣埔里的手抄紙產業雖傳承自日本和紙,但後來加以改良自成一格。廣興紙寮採用較接近古老的《天工開物》上所記載的造紙術,進行分工式造紙,每一道工序的師傅是造出好紙的靈魂人物。
目前,廣興紙寮重要的手抄紙工藝技術保存者除管理者黃煥彰、黃巫孟雀外,還有抄紙藝師林廣、洪秋燈、林慶堂、蔡美鑾、蘇海龍、林惠祥;以及烘紙藝師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