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大事--大事紀
字體
│
點擊次數:737
清末時代
1684年(清、康熙23年)
⊙清廷治理台灣,設台灣府,隸屬福建省,水沙連地區劃歸諸羅縣轄內。
⊙首任諸羅知縣季麒光在《台灣雜記》提到水沙連的名詞和地理位置,此係有關水沙連的最早文獻。
⊙水沙連被歸為「化外生番地」,為治外封閉地區,又稱內山,即原住民生活及部落社會領域,外 人 不得其門而入。
1697年(清、康熙36年)
⊙郁永河《番境補遺》則對水沙連的風土民情有所記述。《番境補遺》有水沙廉的記載,其後清朝文獻即將頭社、魚池盆地,埔里盆地及內山泛稱為「水沙連」、「水沙廉」、「水沙漣」等名稱。
1721年(清、康熙60年)
⊙台灣西部地區朱一貫發動抗清事件。
⊙水沙連及阿里山各社,因不滿漢通事的橫施暴斂,乘「朱一貴抗清事件」,殺死通事,藉以表達對奸棍視番愚魯可欺的不滿。
1712 水沙連各社乘朱一貴抗清,殺通事以叛 。
1713 豎石限界,嚴番界之禁 。
1723 北路協鎮移駐彰化,成為中權扼要之區。
1726 清廷平水沙連之亂。
1737年(清、乾隆2年)
⊙清廷解除攜眷渡台之禁令,渡台前來拓墾的閩粵兩籍漢人日多。 1740 清廷賜姓 "潘" 給岸童社土目,是為埔里平埔族人潘姓由來 。 1743 水沙連堡成立
1744年(清、乾隆9年)
⊙清廷下詔禁止漢民爭墾番地。
1752年(清、乾隆17年)
⊙清廷立石番界,禁止出入。 1755 准水沙連開墾升科
1756年(清、乾隆21年)
⊙劉宰予闢東埔蚋圳完成。
1758 熟番歸化習清俗,剃髮蓄辮,穿戴冠履稱姓
1759 創南投縣丞隸屬彰化縣知縣,係輔助機構,但有統轄刑名錢穀之功能。
1762年(清、乾隆27年)
⊙彰化知縣胡邦翰籲請水沙連已報陞科之沖崩壓壞田園減則,並免舊欠回賦。
1764年(清、乾隆29年)
⊙三月巡台御史李宜青查勘水沙連,九月以水沙連地脊租重,奏請處蠲租。
1766 設南北路理番同知
1784 鹿港開港,由北路同知兼海防,清丈番界墾地
1786 林爽文起事
1788 平林爽文之亂,漢人黃漢舉為官,設水沙連正通事
1789 給熟番平埔族膽養埔地置屯田
1790 清丈並重立界石,永杜爭越
1791 實施屯番之制
1814 郭百年事件
1817 郭百年受刑,埔里社復歸,清廷於烏溪口、濁水溪口豎立禁碑,北者豎於龜仔頭坪(今國姓鄉龜仔頭)刻「原作生番厲,不造漢民巢」,南者豎於風谾口(今集集洞角)刻「嚴禁不容奸入,再入者斬」之告示。嚴禁漢人越界開墾
1823年(清、道光3年)
⊙西部平原平埔族群之土地大都遭漢人吞噬,處於劣勢的平埔族群正尋求一塊可供安身立命的新家園。蛤美蘭社(埔裡社)遭郭百年事件的浩劫,勢力衰退,又遭北番之侵擾,蛤美蘭社遂以同居墾耕,以求自保,透過邵族恩貓丹社(水社)打里摺番親的引介,以埔里盆地部份埔地之永耕權,做為西部平埔族群移入的補償。
⊙正月間西部平原平埔族群訂立「公議同立合約字」,各社相約抽撥壯丁,自備斧資往水沙連內山開墾荒埔。萬斗六社革通事田成發首先與埔?堛擦挭部A招外社熟番為衛,給予荒埔墾殖。北投社二百餘人分數次移入埔里盆地墾殖,陸續形成茄苳腳、枇杷城、鹽土三聚落。
⊙北路理番同知鄧傳安,對水沙連的侵墾,恐有邊釁之虞,會營進入水沙連番地視察,撫諭社眾而還,並寫《水沙連紀程》。 1825年(清、道光5年)
⊙朴仔籬社、葫蘆墩社、岸裡社、烏牛欄社、阿里山社男女七百餘人移入埔里盆地,在眉社領地建立聚落墾耕,但地處泰雅族出草威脅地帶,不久即棄耕。 1828年(清、道光8年)
⊙十月間蛤美蘭社(埔?堛嚏^土目阿密、社主大舌等透過思貓丹社(水?堛嚏^為中,與各平埔族群訂立「望安招墾永耕字」,收受時價銀伍仟餘圓之禮物,再踏出埔地及田園山林供平埔族群打里摺番親墾耕,各族群、各社並同立「承管埔地合同約字」瓜分土地,埔?堛戲g兩次大規模招墾後,土地權落入平埔族群間,平埔族群成為埔里盆地的新主人。 1830年(清、道光10年)
⊙羅良吉被舉為總通事管理各社,各社並置土官,冶理移住埔里盆地之平埔族群,此為清廷默認平埔族群移墾埔里盆地。
1836 漳州人移入銃櫃、水社等地.
1841 台灣知府力陳開墾水沙連六社、遭閩浙總督禁止。
1846 北路理番同知曹士桂,先行踏勘水沙連。
1847年(清、道光27年)
⊙閩浙總督劉韻珂,率北路理番同知史密,淡水同知曹士桂,北路協將葉長春,北路營參將呂大陞等履勘水沙連六社,向道光清帝上「奏勘番地疏」,闡述水沙連六社,開之則易於成功,禁之竟難以弭患。其力陳開墾之奏摺未被清廷接受。
⊙閩浙總督劉韻珂視察眉社時,將私墾並凌辱眉番之徐戇棋正法,以懲戒橫行於埔里盆地之不法之徒。
1848 茄苳腳圳興工。
1849年(清、道光29年)
⊙埔、眉社總通事羅良吉死亡,再舉北投社族人巫春榮為總通事,因處事不公,偏袒南、北投社,紛爭不斷,於是平埔族群水火不容,分為南、北兩黨,南、北投社稱為「南番」,頂九番(牛眠山等聚落)、下九番(日南、房裡、吞霄等聚落)、大肚番(大肚城、水裡、生番空等聚落)稱為「北番」,彼此相持不下。
1850年(清、道光30年)
⊙埔、眉兩社頭人篤律、斗禮、眉西弄、代毛甲非等人立出招墾字據,將埔里盆地眉溪以北草埔地交付平埔族頭人潘永成管耕招佃開墾,每年配納草地租(生番租),每甲納粟壹百石,此為泰雅族系統的眉社、水眉社讓出土地供平埔族群墾耕,導致眉社、水眉社勢力衰微,最後眉社循入內山併入萬大群,水眉社併入眉原群。
1851年(清、咸豐1年)
⊙茄苳腳圳、北烘圳、守城份圳等水利設施陸續開鑿完工,平埔族群之定耕農作初具規模,對埔里盆地之開發奠定基礎。
1857年(清、咸豐7年)
⊙泉州人鄭勒先率眾進入埔里盆地,與平埔族群進行交易,後從番俗、並易名,且與平埔族人約來;毋侵奪、毋欺詐、毋強佔土地等事,獲平埔族群之信任,自此後漢人移入日多,漢人勢力再度進入埔里盆地。
1862年(清、同治1年)
⊙台灣中部發生「戴萬生之亂」,清廷展開圍剿,亂黨之一的洪欉據守今草屯北勢湳一帶頑強抵抗,其弟洪益竄入埔?堛壑漱s。
1866年(清、同治5年)
⊙埔里盆地「南番」、「北番」勢力因既得利益衝突,不斷發生武力對抗,時常發生械鬥,時稱「南北併」,埔里社街區曾遭兩次焚燒,此一械鬥直到1873年(同治12年)始平息。
1868年(清、同治7年)
⊙受定耕農作與漢文化影響,平埔族人於烏牛欄創建福德爺廟,平埔族人之粟作文化和祖靈信仰逐漸式微。
1871年(清、同治10年)
⊙台灣土著殺害五十四名遭颱風飄來之琉球籍漁民,引發「牡丹社事件」,清廷警覺台灣土著及防務之重要,命沈葆楨籌謀台灣土著事務,是為後來「開山撫番」之肇端。
⊙平埔族人倡建「恆吉宮」於大肚城,供奉天上聖母。
⊙埔里盆地烏牛欄巴宰族頭人潘孝希開山,因打獵槍傷,獲同族岸里社族人引介,前往台南療傷,住院期間得基督福音,邀請李豹、甘為霖牧師(William Campbell)前來埔?堛懦蝶眴窗A基督教信仰自此後傳入埔里盆地。甘為霖牧師並資助埔裡社之巴宰族人興建烏牛欄禮拜堂,成為水沙連地區基督教傳教之策源地,其後兩年間陸續完成牛眠山和大湳禮拜堂的興建與傳教事宜。
1872年(清、同治11年)
⊙沈葆楨奏請「開山撫番」。
⊙牛眠山、大湳禮拜堂動工興建。
1873年(清、同治12年)
⊙設鹿港理番同知分廳於大肚城,是為水沙連地區的政治中樞,並兼置義塾,教育平埔族及漢系子弟,此為埔?堛嬰捄顝狾b,官員、商賈群居於此。
⊙牛眠山、大湳禮拜堂興建竣工。
⊙甘為霖牧師再次前來埔里盆地傳教。
1874年(清、同治13年)
⊙理番廳委員李世英廢埔里盆地原有之通事制,將埔里盆地的各聚落分為東西南北四角,各置總理一名,各聚落設社長職。
1875年(清、光緒1年)
⊙日軍藉口征伐台灣牡丹社,清廷派船政大臣兼台灣督辦防務沈葆楨諆善後策。開放「開山撫番」,解禁漢人渡台,允漢人進入番地拓墾。清廷於廈門、汕頭、香港等地各設拓墾局,前往台灣移民拓墾者得免費乘船,清廷並給予移民者口糧及耕牛、農具、種籽,以廣招徠。
⊙1月至11月,總兵吳光亮親自督兵開鑿中路,由林圮埔(今竹山)抵東台灣之樸石閣(今花蓮玉里)。同時另鑿一路,由集集街,經牛轀轆而於大坪頂匯合前者。
⊙改北路理番同知為中路撫民理番同知,新設埔裡社廳而移駐。
⊙南投縣丞移駐鹿港以羅漢門巡檢移駐南投。
⊙撤銷入山及販賣鐵、竹等舊禁。
⊙將進入埔里盆地南路要衝之銃櫃、水社、貓蘭、司馬按及新城五庄自水沙連堡移出,獨立為五城堡。
1876年(清、光緒2年)
⊙設立埔裡社堡十九義學,此等義學均舉漢民而通文理者司教,其旨為教化番童。
1877年(清、光緒3年)
⊙台灣總兵吳光亮建造大埔城(今埔里街區前身)及建築廳署,壘土為城,外植刺竹,環以濠溝,並設東、西、南、北四門,周圍凡七百餘丈,號稱「大埔城」,是為控制台灣中部番境之重鎮。
⊙福建巡撫丁日昌擬定撫番開山善後章程二十一條,由分巡台灣兵道夏獻綸札飭各廳縣,主要實施於埔?堛嚏C
⊙埔?堛曙U同知吳本杰擬定撫番章程。
⊙甘為霖牧師再度前來埔里盆地傳教。
⊙分巡台灣兵道夏獻綸前來埔?堛幫伄謘C
1879年(清、光緒5年)
⊙牛相觸(今埔里南村)庄民刈香於竹北二堡枋寮庄芝義民爺廟,建廟祀之。
⊙烏牛欄禮拜堂重修。 1882年(清、光緒8年)
⊙撫民通判進駐埔?堛嚏C
⊙為防禦生番計,左水社總帶綏靖左營內分遣二哨至獅仔頭及蜈蚣崙,並設屯丁營(名營50人)二所於埔裡社史櫓塔(現十一份仔山麓)及生番望頂(現水尾山麓),是等屯丁全部錄用平埔族人。
1884年(清、光緒10年)
⊙設置地保、鄉保、總甲,地保辦理人民訴訟,鄉保司搜查,總甲司捕拿;此一制度為晚清時期維繫地方治安的基本力量。
1885年(清、光緒11年)
⊙台灣建省,劉銘傳任首任巡撫,到任後劉銘傳奏陳台澎善後事宜,以「練兵」、「清賦」、「辦防」、「撫番」四大政務為治台方針即設防務、籌軍政、理賦稅、撫生番等,其中以「撫番」為治台首務,埔?堛嬰足陘仇’a區主要撫番的中樞。
⊙成立埔裡社廳撫民通判。
1886年(清、光緒12年)
⊙設撫墾局於番界,合併理番同知與撫墾委員。
⊙設立屯兵營盤,以五三五人為一營,一面防備,一面耕耘,營盤分為中、左、右、前、後五哨,中哨派一三五人任營盤,任埔裡社城內警備,其餘四百人,分為四哨派遺蜈蚣崙、十一份仔、守城份、蔍高仔、水尾、三條崙等六屯營,另配置四人於小銃櫃,由埔裡社附近更深入松柏崙設防。
⊙埔?堛壑j埔城內創建埔?堛擢妨羺鞳A即今埔里長老教會之前身。
1887年(清、光緒13年)
⊙7月,埔里社的平埔族與邵族四社,聯合布農族的卓大社起來反抗,清廷派林朝棟率領「棟軍」入山攻伐,結果人少勢孤的原住民再一次屈服於滿清的武力之下。邵族也回到大清天朝體制下。
⊙設埔?堛擘噢薛翩A址在大埔城北門街,初由通判華廷錫兼任委員,未幾因水社番叛亂被革職,由中路軍統領林朝棟代理通判,兼辦撫墾事務。
⊙埔?堛擘噢薛蓮停苳牲A族原住民,設置番學於巒大社。
1888年(清、光緒14年)
⊙設埔?堛曙U。
⊙埔?堛曙U通判倡建城隍廟於大埔城北門街。
⊙北路協鎮府首任副將林福喜,大埔城南門街創建福德祠,即今南門土地公廟。
⊙實施埔里社廳之清丈及清賦工作,實施「減四留六」,由小租戶直接納稅,以「亢五租」為撫番及義塾之需。
⊙改埔里社撫墾局為招墾局,並設蜈蚣崙及木屐蘭分局。
⊙設東勢角撫墾局水長流分局、北港分局。
⊙北路協屯兵營管帶官兼中路撫民理番同知王九齡,為招撫北番,擬「埔?堛擘噩f章程八條」,案議台灣巡撫。
⊙為冀免番害,水尾庄民創建參讚堂於刈牛坑,供奉關聖帝君。
1889年(清、光緒15年)
⊙設置北路協鎮府於大埔城內,林朝棟自東勢角之馬鞍嶺至埔裡社之大坪頂間,開闢官道,沿途駐軍以護腦丁。其左哨隊在水長流,中哨隊在北港溪。 1895年(清、光緒21年、日本明治28年)
⊙中日甲午戰爭,由於清廷戰敗,4月17日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及澎湖。
⊙5月8日台灣及澎湖正式割讓給日本。
⊙5月10日台灣宣佈獨立,成立「台灣民主國」,總統為前台灣巡撫唐景崧。
⊙樺山資紀被任命為台灣總督府首任總督兼台灣交接全權委員。
⊙5月29日日軍在澳底(今台北縣貢寮鄉、真理與仁里村的一部份)登陸,揭開統治台灣五十年又四個月的序幕。
⊙6月2日清廷代表李鴻章之子李經方,在基隆外海軍艦上正式將台灣與澎湖交給日本政府。
⊙6月3日日軍佔領基隆城。
⊙6月5日唐景崧搭船由淡水逃去廈門,台北城內陷入混亂。
⊙埔?堛嶺鴭x楊慶章應「台灣民主國」抗日號召,率部屬二百餘人,由埔?堛戲g北港溪參與新竹尖筆山之役,最後寡不敵眾,壯烈陣亡。
⊙7月28日日本軍警部隊聯合進入大埔城,後成立埔裡社民政支廳,同年12月改為民政部埔里出張所。
⊙8月25日樺山資紀發表︰「欲拓殖臺灣,必先馴服『生蕃』」的談話。
日據時代
1896年(日、明治29年)
⊙置埔里地方法院、埔里社監獄署。
⊙3月地方行政官制度改正,成立埔里社支廳。
⊙7月11日抗日義軍佔領埔里社,日軍警退往北港溪(國姓鄉北港村),17日才被增援之日軍及附近的隘勇聯合擊退,許多村莊被燒毀。
⊙6月–8月日本在台第一個原住民相關事務管理機構撫墾署成立,並開始運作,各地共設11所7月23日埔里社撫墾署開辦。
⊙9月19日補助防守由水底寮經小埔社至埔里社一線,霧峰林家私設隘勇線所需經費及隘丁薪金(此即前述幫助日軍反攻埔里之隘勇),為日本政府保留並使用隘防制對付原住民之始。
1897年(日、明治30年)
⊙廢埔里地方法院,改隸台中地方法院。廢埔里社監獄署,改正為台中縣監獄本署埔里社支署。
⊙1月踏查臺灣橫貫鐵路路線的深崛陸軍大尉一行14人在土魯閣社(Toluku,南投縣仁愛鄉合作村靜觀部落)附近被殺,日人對霧社地區展開全面封鎖行動。
⊙4月修正「撫墾署組織規程」,署長改由縣知事(縣長)、廳長指揮;埔里社撫墾署加設蜈蚣崙出張所。
⊙4月7日設立埔里社國語(日語)傳習所。
⊙8月3日–31日首度舉辦原住民到日本「觀光」以誇耀日本國勢。共有大嵙崁(大溪)、林圮埔(竹山)、埔里社、蕃薯寮(旗山)四撫墾署管內原住民13人參加。
⊙日人學者伊能嘉矩抵埔里社及其附近從事人類學調查工作,對水沙連地區諸族群有詳細之調查與記載。
⊙埔里社國(日)語傳習所成立。設入驛傳社,即埔里郵便局前身。
1898年(日、明治31年)
⊙結合保甲制度與戶政制度,頒佈「保甲條例」。
⊙設立「蕃情研究會」搜集原住民風俗習慣等資料。
⊙設置埔里社辦務署
⊙3月28日埔里社國語傳習所設置魚池與集集兩所分教場。
⊙7月28日公佈台灣公學校官制,規定以公學校為公立學校,由街、庄、社或數街負擔其設置及維持經費,即以國語傳習所改設公學校為台灣初等普通教育機關。
⊙埔里社國語傳習所改稱為埔里社公學校。另設烏牛欄分教場,以烏牛欄禮拜堂為教室,共招得三十二名平埔女子為學生。埔里社國語傳習所集集兩分教場改為集集公學校,於明新書院開學。1899年(日、明治32年)
⊙廢止埔里社辦務署,改隸為南投辦務署埔里社支署。
⊙埔里社公學校烏牛欄分教場改為埔里社公學校烏牛欄分校,翌年增設男子部。
1900年(日、明治33年)
⊙日人學者鳥居龍藏抵埔里社及附近從事人類學調查工作,對埔里盆地的平埔族群及日月潭的邵族進行十天的調查。
1901年(日、明治34年)
⊙依官制改正,廢埔里社支署改為南投廳埔里社支廳,管轄原埔里社堡(現埔里鎮)北港溪堡(現國姓鄉)五城堡(現魚池鄉)之平地及眉原,過坑、卓社、干卓萬之蕃地為範圍。
⊙本年在埔里蜈蚣崙設立官辦隘勇17人。
1901年(日、明治34年)
⊙廢南投辦務署埔里社支廳,改為南投廳埔里社支廳。
⊙4月埔里守備隊與霧社群泰雅族在人止關附近發生戰鬥,中村中尉以下17人輕重傷。
⊙成立埔里圳水利組合
1903年(日、明治36年)
⊙設立埔里區役場,處理地方行政事務。
⊙4月將原由殖產局掌管之蕃地有關事務移交警察本署,由警察全責擔當「理蕃」工作。日人的「理蕃政策」改弦更張,以武力為後盾的高壓政策全面展開。
⊙10月5日發生「姊妹原事件」,霧社群被日人封鎖多年,在急須補充物資的情況下,日人趁機唆使布農族干卓萬社(今仁愛鄉萬豐村)假借物資交換之名,誘騙霧社群至兩族交界之地進行交易。布農族將他們灌醉後,趁夜展開攻擊行動。同去的一百三十餘名霧社群壯丁中,八十餘人當 場被殺,其餘多因重傷或溺水而死於途中,逃回部落者僅六、七人。
1904年(日、明治37年)
⊙日政府宣告廢除業經調查確定之「大租權」,小租戶成為地主,完全取得土地所有權,此一政策落實土地所有權歸屬,使賦稅、土地買賣及企業投資更為直接方便,埔里盆地特有的「亢五租」間題全面解決。
⊙設埔里街消費市場,由埔里區役場直營。
⊙埔里社水尾庄觀音山設立「覺靈堂」。
⊙本年開始在「蕃」界各要衝地點試設地雷。
⊙7月制定「隘勇線設置規程」、「蕃界警備員勤務規程」及「隘勇傭使規程」。
⊙將北路埔里社至龜仔頭間的道路開修。
1905年(日、明治38年)
⊙實施第一次臨時臺灣戶口調查。
⊙3月全面廢止「國(日)語傳習所」,改設「蕃人公學校」。
⊙3月10日–23日:「埔里山麓隘勇線前進行動」,因去年過坑(今仁愛鄉中正村)線築成後,現有自蜈蚣崙至過坑線呈突出狀,且又位於山麓而不易防守,故決議新設由蜈蚣崙直線通過鯉魚潭接過坑線的隘勇線。專門針對霧社群而設的霧關中央監督所(埔里鎮鳥踏坑附近)也於此時設立。
⊙小埔社覺靈堂設立。
1906年(日、明治39年)
⊙2月9日埔里支廳長進入霧社地區,並趁機提出協助隘勇線前進之議;因原住民並無反對之意,於是經過守城大山的霧社至眉原隘勇線順利完成。此線完成的最大意義在佔領守城大山,能明瞭附近各社的位置及地形;並於完工之5月31日同時舉行與霧社群的「和解式」。
⊙開鑿埔里至霧關道路。
⊙4月埋石山(今稱關頭山)方面隘勇線前進行動,佔領霧社。
⊙4月11日佐久間左馬太繼兒玉源太郎為第五任臺灣總督(又被稱為「理蕃總督」)。
⊙埔里街至烏牛欄間的道路延長。
1907年(日、明治40年)
⊙3月2日埔里社方面新隘勇線的前進行動開始,自埋石山監督所前進。
⊙埔里社創設「解化堂」,協肋鴉片煙毒戒除。
⊙大湳庄乾溪堤防延長工程施工。
1908年(日、明治41年)
⊙成立農業會,縱貫鐵路全線通車。
1911年(日、明治44年)
⊙埔里社公學校烏牛欄分校獨立為「烏牛欄公學校」。
1912年(日、明治45年、大正1年)
⊙2月9日埔里社支廳為管理交通及民蕃接觸,增設眉溪駐在所。
1913年(日、大正2年)
⊙將埔里社民間之糖廓整合,成為台灣製糖會社「埔里社製糖所」,開鑿製糖所至產地間之輸送甘蔗鐵道,同時兼營客運,此一經濟作物的大量裁植,改變埔里盆地缺水地帶及丘陵地的耕作形態,由於土地的利用、買賣,及民間企業的整合,帶來大量人口的移入,對埔里盆地的傳統經濟結構、社會形態、交通等產大巨大影響。
1914年(日、大正3年)
⊙埔里社至集集之間的道路拓寬重修。
1915年(日、大正4年)
⊙實施第二次臨時臺灣戶口調查。
⊙設立埔里社電燈株式會社,以水力為發電,屬地區性之發電所。
⊙3月設立埔里信用組合,即今埔里鎮農會的前身,此一信用組合的成立,係地方性現代化經濟及金融制度的引進。
1916年(日、大正5年)
⊙開設輕便車道,行走於埔里社、加道坑、魚池庄、車埕、集集、二水之間。
⊙3月13日埔里社電燈株式會社開始送電,初期供應700個電燈。
⊙嘉義、南投、台中地區大地震,埔里地方災情慘重。
1917年(日、大正6年)
⊙埔里地區又發生大地震,埔里地方災情慘重原大埔城內之舊市街主要建築塌毀,埔里的市街重整。
⊙1月5日埔里地區發生大地震,埔里社、島牛欄、魚池等三公學校毀塌,暫時停課,即予重建。
⊙民間人士蘇逢時、游禮堂等人創設「埔里製酒株式會社」,為今埔里酒廠前身。
⊙9月至10月能高越嶺道興工。
⊙以五城堡蓮華池庄官有地及茅埔庄所在地作為林業試驗場附屬藥用植物栽培試驗場地。
1919年(日、大正8年)
⊙拓建埔里社至外車埕間的輕便車道。
1920年(日、大正9年)
⊙水社與司馬按、魚池、茄苳坑、東埔間鋪設運輸日月潭發電工事材料之電氣鐵道,軌距2尺、50哩、是臺灣最早之電車。
⊙外車埕水社間,及東埔武界間之流籠索道興工。
⊙埔里社電燈株式會社被新成立的台灣電力株式會社收購。
⊙設置新高郡役所,其下管轄集集街、魚池庄、及蕃地三十社,自此魚池地區之行政轄區自埔里社分離,而改埔里社為埔里街,設置能高郡役所轄管埔里街、國姓庄及番地二十六社。另南投郡轄管南投街、草屯庄、中寮庄及名間庄。竹山郡轄管竹山街、鹿谷庄。
⊙9月18日:爆發「薩拉矛事件(合流分遣所與捫岡駐在所被襲擊)」,日警及眷屬被薩拉矛群泰雅族攻擊,共有3人被殺死、9人被馘首、7人受傷,以及1人失蹤。
⊙倡建能高神社於虎頭山。
1921年(日、大正10年)
⊙4月24日烏牛欄公學校北港溪分校獨立為國姓公學校。同時並置北山坑分離教室。
⊙由於地方改正,台中州下之學校一律冠上新地名;埔里社公學校改為埔里公學校。
⊙11月21日霧社地區原住民學童五十名由日警率領下山,觀光埔里,並參加埔里小學校之運動會。
⊙台灣文化協會成立。
1922年(日、大正11年)
⊙「埔里製酒株式會社」收歸公有。
⊙4月1日成立埔里公學校生番空分教場。烏牛欄公學校史港分離教室改為烏牛欄公學校史港分教場。
⊙5月6日眉原社頭目以下三十九名及南阿冷社二十六名,由日警率領下山,觀光埔里街,參觀糖廠、夜間日語講習班、及北山坑發電廠後,往魚池庄司馬按參觀日月潭水力發電工事及電車、轉向過坑社,參觀蕃童教育所及農耕情形,共為期三天。
⊙12月17日台中州當局為對抗台灣文化協會之活動,組織「向陽會」,成立主旨為:圖謀提高文化,振興地方自治,改良社會,充實民力,以期發揚國民精神為目的。
⊙ 興建武德殿。
1923年(日、大正12年)
⊙1月28日成立向陽會埔里分會,會員日人八十七名、台人一百零七名。
⊙4月1日烏牛欄公學校史港分教場獨立為史港公學校。
⊙4月19日由於學生不斷增加,埔里公學校成立梅子腳教室,即今埔里國小址。
1925年(日、大正14年)
⊙在埔里街北門創建真宗本願寺派「能高寺」,址在今埔里長老教會。
⊙為強化日式神道教信仰,在埔里街虎頭山麓創建「能高神社」,址在今埔里高工及台灣地理中心碑。
⊙本年開始逐漸在蕃地撤廢通電鐵絲網。
⊙3月成立埔里青年會文庫(圖書館)。
⊙4月1日埔里公學校擴張規模,停辦補習科而改設高等科。
⊙4月1日撤銷陸軍埔里及恆春分遣隊。減少「蕃」地巡查規定名額,將缺額移往平地。
1927年(日、昭和2年)
⊙埔里街能高神社竣工,為台中廳下能高郡轄區(埔里街、魚池庄、霧社蕃地)內日人神道教總社。
⊙成立「埔里青年團」,團址設於埔里公學校內。
⊙4月1日埔里公學校生番空分教場改稱為埔里公學校溪南分教場。
1929年(日、昭和4年)
⊙6月8日埔里街能高寺創設托兒所於該寺,是為埔里幼稚教育的肇始。此一托兒所於10月11日改為埔里幼稚園,專收日人子弟。
⊙7月30日石塚英藏接任第十三任台灣總督。
1930年(日、昭和5年)
⊙4月埔里街黃萬國、黃萬得兄弟斥資六萬餘日圓開闢埔里至魚池道路興工,其後費時一年全長13公里餘。
⊙4月1日原私立埔里幼稚園改為公立,由埔里街役場經營,兼收台人子弟。
⊙8月埔里「蕃人宿泊所」工事開工。
⊙10月27日爆發「霧社事件」,霧社群泰雅族(由馬赫坡、荷歌、波亞倫、斯克、羅多夫、塔羅灣等6社發動)趁霧社舉行運動會,此地所有日人群聚之際發難,殺死日本官吏、警察、平民及其眷屬134人、並誤殺漢人2人後佔領霧社,同時並攻佔附近各駐在所,搶奪槍支彈藥起事。能高佐塚愛祐殉死。
⊙10月29日上舞軍警協同佔領霧社。臺中警察隊奪回三角峰駐在所,使道澤群無法參與反抗。
⊙霧社事件爆發,二水、外車埕之火車及外車埕至埔里街之輕便車成為出兵及戰備路線。 1931年(日、昭和6年)
⊙1月埔里街至魚池間之汽車道路開始營運,為民間經營的道路。
⊙1月16日臺灣總督石塚英藏因「霧社事件」引咎辭職,由太田政弘繼任第十四任台灣總督。
⊙12月15日在埔里虎子山(現臺灣地理中心碑所在地)舉行霧社群移居川中島者代表,對今仁愛鄉所屬泰雅族各群代表的和解式。
1932年(日、昭和7年) 1933年(日、昭和8年)
⊙起自台中、草屯、溯上烏溪、抵埔里而深入霧社之「裡南投道路」(今中潭、埔霧公路)開工。
1934年(日、昭和9年)
⊙邵族族人被日人強制移居卜吉社(今日月村、即德化社)。日月潭的漢人被日人遷到埔里、木屐蘭、水裡坑(社仔) 、員林、二水、田中等地。邵族族人移居到卜吉社(今日月村)。
1935年(日、昭和10年)
⊙埔里公學校前原設梅仔腳分教室,址在郊區,較易擴展,因此逐年發展,規模已凌駕本校,8月16日埔里公學校前梅仔腳分教室改為本校,而將原校改為分教室(後改為埔里南公學校,即南光國小前身,址在今埔里鎮第三市場)。
⊙11月起自台中、草屯、溯上烏溪、抵埔里而深入霧社之「裡南投道路」全程竣工。
1936年(日、昭和11年)
⊙4月1日由於埔里公學校學生數達1,819名,予以南北分校,將原埔里公學校本校(梅仔腳,即今埔里國小址)之本科十四班、高等科二班改稱為「埔里北公學校」,另將分教場十三班獨立為「埔里北公學校」,並將埔里公學校溪南分教場隸屬之,改稱埔里南公學校溪南分教場。
1937年(日、昭和12年)
⊙1月15日改正公學校規則,極力推行日語,廢止公學校漢文科,嚴禁學生使用台語。
⊙實施了新的水利統治政策,包括魚池庄在內的新高郡區,全部併入「新高水利組合」中。
⊙4月1日烏牛欄公學校成立水尾分教場於赤崁頂。
⊙7月7日蘆溝橋事件,中日戰爭爆發,史稱「七七事變」。
⊙台灣軍司令宣佈進入戰時體制。
⊙設置國民精神總動員本部。
⊙11月30日上午9時在埔里原陸軍練兵場,舉行能高郡高砂族青年會之訓練狀況檢閱,共有18個團體575人參加。
⊙日人推行「皇民化運動」。
1938年(日、昭和13年)
⊙12月4日能高郡原住民在埔里公學校舉辦國(日)語演習會,內容都與戰爭有關。
1939年(日、昭和14年)
⊙合併埔里圳水利組合、福興圳水利組合、北港圳水利組合成為能高水利組合。
1940年(日、昭和15年)
⊙2月11日修改戶口規則,規定台灣人全面改換日本姓名。
⊙4月1日埔里南公學校溪南分教場獨立為溪南公學校。
⊙11月25日台灣精神動員本部公佈「台籍民改日姓名促進要綱」。
1941年(日、昭和16年) 1942年(日、昭和17年) 1944年(日、昭和17年)
⊙2月由於全島實施國民教育,原日人子弟就讀之埔里尋常小學校改制為埔里女子農業實踐學校,僅招生女生。
⊙3月6日公佈「台灣決戰非常措施要綱」,共有15項,主旨為全島人民都須隨時接受徵召參加勞動,並開始實施糧食配給制。
⊙8月22日宣佈臺灣進入戰場緊急狀態。
⊙9月1日實施台民徵兵制度。
民國時期
1945年(日、昭和20年,即民國34年)
⊙埔里女子農業實踐學校改制為街庄組合埔里家政女學校。當年台灣光復,12月改為台中縣立埔里女子家政學校。
⊙6月17日廢止保甲制度及「皇民奉公會」。
⊙6月18日公佈「台灣國民義勇隊編成方案」,規定男子自15歲到60歲,女子自17歲到40歲都須服兵役或受徵召。
⊙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12月25日臺灣行政區域改制,分台北、新竹、台中、台南、高雄、花蓮、台東、澎湖八縣,舊制的郡改為區,街改為鎮,庄改為鄉,州廳改稱縣政府,郡役所改稱區署,街庄役場改為鄉鎮公所,其下設村、里、鄰各辦公處。南投區、新高區、能高區、竹山區皆歸隸於台中縣。埔里街改隸台中縣
1946年(民國35年)
⊙4月22日台中縣立埔里女子家政學校改制為台中縣立埔里初級中學。
1947年(民國36年)
⊙2月28日由於前—日在台北市因緝私員打傷煙販、射死路人,引發大規模反抗行動,數日之內擴及全島,史稱「二二八事件」。謝雪紅、古瑞雲等人在台中市組織部隊,取名為「二七部隊」。
⊙3月9日國民政府軍第21師在基隆登陸,開始鎮壓行動。
⊙3月12日「二七部隊」撤入埔里,改稱「台灣民主聯軍」。
⊙3月15-16日國民政府軍進攻埔里,雙方在烏牛欄橋邊展開激戰,「二七部隊」被擊退,史稱「烏牛欄之役」。
⊙5月台灣省政府成立,廢除台灣行政長官公署。
1948(民國37年)
⊙設立國民兵部隊,鄉、鎮長兼任隊長職務。
1950年(民國39年)
⊙10月台灣省調整行政區域,新設南投縣,轄管十三綁鎮,埔里鎮隸屬南投縣管轄。
⊙隨政府行政區域調整,原冠上台中縣立之各級學校改隸為南投縣。
1951年(民國40年)
⊙實施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
1953年(民國42年)
⊙原日治時期能高神社址,成立南投縣立埔里初級農業職業學校。
⊙實施耕者有其田。
1955年(民國44年)
◎於埔里鎮大城里中山路1030號建造「基督教山地中心診所」,即埔里基督教醫院前身。
◎ 公告埔里鎮都市計畫。
1958年(民國47年)
⊙原南投縣立埔里初級中學改制為埔里中學,設有初中部及高中部,是一所綜合中學。
⊙南投縣立埔里初級農業職業學校改辦為埔里農業職業學校,為五年一貫制學校。
◎埔里基督教山地醫院於埔里鎮鐵山路一號(即現址)興建門診大樓。
⊙1月29日中部橫貫公路霧社支線正式通車。
◎2月埔里基督教山地醫院開始招收第一屆護理學校的學生,共招收十二名護生,源自耶穌十二名門徒學習及傳播福音的精神。
⊙8月23日中共激烈砲擊金門,稱「八二三砲戰」。
1959 「八七」水災埔里鎮災害慘重。
1960 「八一」水災埔里豪雨成災。
1967年(民國56年)
1684年(清、康熙23年)
⊙清廷治理台灣,設台灣府,隸屬福建省,水沙連地區劃歸諸羅縣轄內。
⊙首任諸羅知縣季麒光在《台灣雜記》提到水沙連的名詞和地理位置,此係有關水沙連的最早文獻。
⊙水沙連被歸為「化外生番地」,為治外封閉地區,又稱內山,即原住民生活及部落社會領域,外 人 不得其門而入。
1697年(清、康熙36年)
⊙郁永河《番境補遺》則對水沙連的風土民情有所記述。《番境補遺》有水沙廉的記載,其後清朝文獻即將頭社、魚池盆地,埔里盆地及內山泛稱為「水沙連」、「水沙廉」、「水沙漣」等名稱。
1721年(清、康熙60年)
⊙台灣西部地區朱一貫發動抗清事件。
⊙水沙連及阿里山各社,因不滿漢通事的橫施暴斂,乘「朱一貴抗清事件」,殺死通事,藉以表達對奸棍視番愚魯可欺的不滿。
1712 水沙連各社乘朱一貴抗清,殺通事以叛 。
1713 豎石限界,嚴番界之禁 。
1723 北路協鎮移駐彰化,成為中權扼要之區。
1726 清廷平水沙連之亂。
1737年(清、乾隆2年)
⊙清廷解除攜眷渡台之禁令,渡台前來拓墾的閩粵兩籍漢人日多。 1740 清廷賜姓 "潘" 給岸童社土目,是為埔里平埔族人潘姓由來 。 1743 水沙連堡成立
1744年(清、乾隆9年)
⊙清廷下詔禁止漢民爭墾番地。
1752年(清、乾隆17年)
⊙清廷立石番界,禁止出入。 1755 准水沙連開墾升科
1756年(清、乾隆21年)
⊙劉宰予闢東埔蚋圳完成。
1758 熟番歸化習清俗,剃髮蓄辮,穿戴冠履稱姓
1759 創南投縣丞隸屬彰化縣知縣,係輔助機構,但有統轄刑名錢穀之功能。
1762年(清、乾隆27年)
⊙彰化知縣胡邦翰籲請水沙連已報陞科之沖崩壓壞田園減則,並免舊欠回賦。
1764年(清、乾隆29年)
⊙三月巡台御史李宜青查勘水沙連,九月以水沙連地脊租重,奏請處蠲租。
1766 設南北路理番同知
1784 鹿港開港,由北路同知兼海防,清丈番界墾地
1786 林爽文起事
1788 平林爽文之亂,漢人黃漢舉為官,設水沙連正通事
1789 給熟番平埔族膽養埔地置屯田
1790 清丈並重立界石,永杜爭越
1791 實施屯番之制
1814 郭百年事件
1817 郭百年受刑,埔里社復歸,清廷於烏溪口、濁水溪口豎立禁碑,北者豎於龜仔頭坪(今國姓鄉龜仔頭)刻「原作生番厲,不造漢民巢」,南者豎於風谾口(今集集洞角)刻「嚴禁不容奸入,再入者斬」之告示。嚴禁漢人越界開墾
1823年(清、道光3年)
⊙西部平原平埔族群之土地大都遭漢人吞噬,處於劣勢的平埔族群正尋求一塊可供安身立命的新家園。蛤美蘭社(埔裡社)遭郭百年事件的浩劫,勢力衰退,又遭北番之侵擾,蛤美蘭社遂以同居墾耕,以求自保,透過邵族恩貓丹社(水社)打里摺番親的引介,以埔里盆地部份埔地之永耕權,做為西部平埔族群移入的補償。
⊙正月間西部平原平埔族群訂立「公議同立合約字」,各社相約抽撥壯丁,自備斧資往水沙連內山開墾荒埔。萬斗六社革通事田成發首先與埔?堛擦挭部A招外社熟番為衛,給予荒埔墾殖。北投社二百餘人分數次移入埔里盆地墾殖,陸續形成茄苳腳、枇杷城、鹽土三聚落。
⊙北路理番同知鄧傳安,對水沙連的侵墾,恐有邊釁之虞,會營進入水沙連番地視察,撫諭社眾而還,並寫《水沙連紀程》。 1825年(清、道光5年)
⊙朴仔籬社、葫蘆墩社、岸裡社、烏牛欄社、阿里山社男女七百餘人移入埔里盆地,在眉社領地建立聚落墾耕,但地處泰雅族出草威脅地帶,不久即棄耕。 1828年(清、道光8年)
⊙十月間蛤美蘭社(埔?堛嚏^土目阿密、社主大舌等透過思貓丹社(水?堛嚏^為中,與各平埔族群訂立「望安招墾永耕字」,收受時價銀伍仟餘圓之禮物,再踏出埔地及田園山林供平埔族群打里摺番親墾耕,各族群、各社並同立「承管埔地合同約字」瓜分土地,埔?堛戲g兩次大規模招墾後,土地權落入平埔族群間,平埔族群成為埔里盆地的新主人。 1830年(清、道光10年)
⊙羅良吉被舉為總通事管理各社,各社並置土官,冶理移住埔里盆地之平埔族群,此為清廷默認平埔族群移墾埔里盆地。
1836 漳州人移入銃櫃、水社等地.
1841 台灣知府力陳開墾水沙連六社、遭閩浙總督禁止。
1846 北路理番同知曹士桂,先行踏勘水沙連。
1847年(清、道光27年)
⊙閩浙總督劉韻珂,率北路理番同知史密,淡水同知曹士桂,北路協將葉長春,北路營參將呂大陞等履勘水沙連六社,向道光清帝上「奏勘番地疏」,闡述水沙連六社,開之則易於成功,禁之竟難以弭患。其力陳開墾之奏摺未被清廷接受。
⊙閩浙總督劉韻珂視察眉社時,將私墾並凌辱眉番之徐戇棋正法,以懲戒橫行於埔里盆地之不法之徒。
1848 茄苳腳圳興工。
1849年(清、道光29年)
⊙埔、眉社總通事羅良吉死亡,再舉北投社族人巫春榮為總通事,因處事不公,偏袒南、北投社,紛爭不斷,於是平埔族群水火不容,分為南、北兩黨,南、北投社稱為「南番」,頂九番(牛眠山等聚落)、下九番(日南、房裡、吞霄等聚落)、大肚番(大肚城、水裡、生番空等聚落)稱為「北番」,彼此相持不下。
1850年(清、道光30年)
⊙埔、眉兩社頭人篤律、斗禮、眉西弄、代毛甲非等人立出招墾字據,將埔里盆地眉溪以北草埔地交付平埔族頭人潘永成管耕招佃開墾,每年配納草地租(生番租),每甲納粟壹百石,此為泰雅族系統的眉社、水眉社讓出土地供平埔族群墾耕,導致眉社、水眉社勢力衰微,最後眉社循入內山併入萬大群,水眉社併入眉原群。
1851年(清、咸豐1年)
⊙茄苳腳圳、北烘圳、守城份圳等水利設施陸續開鑿完工,平埔族群之定耕農作初具規模,對埔里盆地之開發奠定基礎。
1857年(清、咸豐7年)
⊙泉州人鄭勒先率眾進入埔里盆地,與平埔族群進行交易,後從番俗、並易名,且與平埔族人約來;毋侵奪、毋欺詐、毋強佔土地等事,獲平埔族群之信任,自此後漢人移入日多,漢人勢力再度進入埔里盆地。
1862年(清、同治1年)
⊙台灣中部發生「戴萬生之亂」,清廷展開圍剿,亂黨之一的洪欉據守今草屯北勢湳一帶頑強抵抗,其弟洪益竄入埔?堛壑漱s。
1866年(清、同治5年)
⊙埔里盆地「南番」、「北番」勢力因既得利益衝突,不斷發生武力對抗,時常發生械鬥,時稱「南北併」,埔里社街區曾遭兩次焚燒,此一械鬥直到1873年(同治12年)始平息。
1868年(清、同治7年)
⊙受定耕農作與漢文化影響,平埔族人於烏牛欄創建福德爺廟,平埔族人之粟作文化和祖靈信仰逐漸式微。
1871年(清、同治10年)
⊙台灣土著殺害五十四名遭颱風飄來之琉球籍漁民,引發「牡丹社事件」,清廷警覺台灣土著及防務之重要,命沈葆楨籌謀台灣土著事務,是為後來「開山撫番」之肇端。
⊙平埔族人倡建「恆吉宮」於大肚城,供奉天上聖母。
⊙埔里盆地烏牛欄巴宰族頭人潘孝希開山,因打獵槍傷,獲同族岸里社族人引介,前往台南療傷,住院期間得基督福音,邀請李豹、甘為霖牧師(William Campbell)前來埔?堛懦蝶眴窗A基督教信仰自此後傳入埔里盆地。甘為霖牧師並資助埔裡社之巴宰族人興建烏牛欄禮拜堂,成為水沙連地區基督教傳教之策源地,其後兩年間陸續完成牛眠山和大湳禮拜堂的興建與傳教事宜。
1872年(清、同治11年)
⊙沈葆楨奏請「開山撫番」。
⊙牛眠山、大湳禮拜堂動工興建。
1873年(清、同治12年)
⊙設鹿港理番同知分廳於大肚城,是為水沙連地區的政治中樞,並兼置義塾,教育平埔族及漢系子弟,此為埔?堛嬰捄顝狾b,官員、商賈群居於此。
⊙牛眠山、大湳禮拜堂興建竣工。
⊙甘為霖牧師再次前來埔里盆地傳教。
1874年(清、同治13年)
⊙理番廳委員李世英廢埔里盆地原有之通事制,將埔里盆地的各聚落分為東西南北四角,各置總理一名,各聚落設社長職。
1875年(清、光緒1年)
⊙日軍藉口征伐台灣牡丹社,清廷派船政大臣兼台灣督辦防務沈葆楨諆善後策。開放「開山撫番」,解禁漢人渡台,允漢人進入番地拓墾。清廷於廈門、汕頭、香港等地各設拓墾局,前往台灣移民拓墾者得免費乘船,清廷並給予移民者口糧及耕牛、農具、種籽,以廣招徠。
⊙1月至11月,總兵吳光亮親自督兵開鑿中路,由林圮埔(今竹山)抵東台灣之樸石閣(今花蓮玉里)。同時另鑿一路,由集集街,經牛轀轆而於大坪頂匯合前者。
⊙改北路理番同知為中路撫民理番同知,新設埔裡社廳而移駐。
⊙南投縣丞移駐鹿港以羅漢門巡檢移駐南投。
⊙撤銷入山及販賣鐵、竹等舊禁。
⊙將進入埔里盆地南路要衝之銃櫃、水社、貓蘭、司馬按及新城五庄自水沙連堡移出,獨立為五城堡。
1876年(清、光緒2年)
⊙設立埔裡社堡十九義學,此等義學均舉漢民而通文理者司教,其旨為教化番童。
1877年(清、光緒3年)
⊙台灣總兵吳光亮建造大埔城(今埔里街區前身)及建築廳署,壘土為城,外植刺竹,環以濠溝,並設東、西、南、北四門,周圍凡七百餘丈,號稱「大埔城」,是為控制台灣中部番境之重鎮。
⊙福建巡撫丁日昌擬定撫番開山善後章程二十一條,由分巡台灣兵道夏獻綸札飭各廳縣,主要實施於埔?堛嚏C
⊙埔?堛曙U同知吳本杰擬定撫番章程。
⊙甘為霖牧師再度前來埔里盆地傳教。
⊙分巡台灣兵道夏獻綸前來埔?堛幫伄謘C
1879年(清、光緒5年)
⊙牛相觸(今埔里南村)庄民刈香於竹北二堡枋寮庄芝義民爺廟,建廟祀之。
⊙烏牛欄禮拜堂重修。 1882年(清、光緒8年)
⊙撫民通判進駐埔?堛嚏C
⊙為防禦生番計,左水社總帶綏靖左營內分遣二哨至獅仔頭及蜈蚣崙,並設屯丁營(名營50人)二所於埔裡社史櫓塔(現十一份仔山麓)及生番望頂(現水尾山麓),是等屯丁全部錄用平埔族人。
1884年(清、光緒10年)
⊙設置地保、鄉保、總甲,地保辦理人民訴訟,鄉保司搜查,總甲司捕拿;此一制度為晚清時期維繫地方治安的基本力量。
1885年(清、光緒11年)
⊙台灣建省,劉銘傳任首任巡撫,到任後劉銘傳奏陳台澎善後事宜,以「練兵」、「清賦」、「辦防」、「撫番」四大政務為治台方針即設防務、籌軍政、理賦稅、撫生番等,其中以「撫番」為治台首務,埔?堛嬰足陘仇’a區主要撫番的中樞。
⊙成立埔裡社廳撫民通判。
1886年(清、光緒12年)
⊙設撫墾局於番界,合併理番同知與撫墾委員。
⊙設立屯兵營盤,以五三五人為一營,一面防備,一面耕耘,營盤分為中、左、右、前、後五哨,中哨派一三五人任營盤,任埔裡社城內警備,其餘四百人,分為四哨派遺蜈蚣崙、十一份仔、守城份、蔍高仔、水尾、三條崙等六屯營,另配置四人於小銃櫃,由埔裡社附近更深入松柏崙設防。
⊙埔?堛壑j埔城內創建埔?堛擢妨羺鞳A即今埔里長老教會之前身。
1887年(清、光緒13年)
⊙7月,埔里社的平埔族與邵族四社,聯合布農族的卓大社起來反抗,清廷派林朝棟率領「棟軍」入山攻伐,結果人少勢孤的原住民再一次屈服於滿清的武力之下。邵族也回到大清天朝體制下。
⊙設埔?堛擘噢薛翩A址在大埔城北門街,初由通判華廷錫兼任委員,未幾因水社番叛亂被革職,由中路軍統領林朝棟代理通判,兼辦撫墾事務。
⊙埔?堛擘噢薛蓮停苳牲A族原住民,設置番學於巒大社。
1888年(清、光緒14年)
⊙設埔?堛曙U。
⊙埔?堛曙U通判倡建城隍廟於大埔城北門街。
⊙北路協鎮府首任副將林福喜,大埔城南門街創建福德祠,即今南門土地公廟。
⊙實施埔里社廳之清丈及清賦工作,實施「減四留六」,由小租戶直接納稅,以「亢五租」為撫番及義塾之需。
⊙改埔里社撫墾局為招墾局,並設蜈蚣崙及木屐蘭分局。
⊙設東勢角撫墾局水長流分局、北港分局。
⊙北路協屯兵營管帶官兼中路撫民理番同知王九齡,為招撫北番,擬「埔?堛擘噩f章程八條」,案議台灣巡撫。
⊙為冀免番害,水尾庄民創建參讚堂於刈牛坑,供奉關聖帝君。
1889年(清、光緒15年)
⊙設置北路協鎮府於大埔城內,林朝棟自東勢角之馬鞍嶺至埔裡社之大坪頂間,開闢官道,沿途駐軍以護腦丁。其左哨隊在水長流,中哨隊在北港溪。 1895年(清、光緒21年、日本明治28年)
⊙中日甲午戰爭,由於清廷戰敗,4月17日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及澎湖。
⊙5月8日台灣及澎湖正式割讓給日本。
⊙5月10日台灣宣佈獨立,成立「台灣民主國」,總統為前台灣巡撫唐景崧。
⊙樺山資紀被任命為台灣總督府首任總督兼台灣交接全權委員。
⊙5月29日日軍在澳底(今台北縣貢寮鄉、真理與仁里村的一部份)登陸,揭開統治台灣五十年又四個月的序幕。
⊙6月2日清廷代表李鴻章之子李經方,在基隆外海軍艦上正式將台灣與澎湖交給日本政府。
⊙6月3日日軍佔領基隆城。
⊙6月5日唐景崧搭船由淡水逃去廈門,台北城內陷入混亂。
⊙埔?堛嶺鴭x楊慶章應「台灣民主國」抗日號召,率部屬二百餘人,由埔?堛戲g北港溪參與新竹尖筆山之役,最後寡不敵眾,壯烈陣亡。
⊙7月28日日本軍警部隊聯合進入大埔城,後成立埔裡社民政支廳,同年12月改為民政部埔里出張所。
⊙8月25日樺山資紀發表︰「欲拓殖臺灣,必先馴服『生蕃』」的談話。
日據時代
1896年(日、明治29年)
⊙置埔里地方法院、埔里社監獄署。
⊙3月地方行政官制度改正,成立埔里社支廳。
⊙7月11日抗日義軍佔領埔里社,日軍警退往北港溪(國姓鄉北港村),17日才被增援之日軍及附近的隘勇聯合擊退,許多村莊被燒毀。
⊙6月–8月日本在台第一個原住民相關事務管理機構撫墾署成立,並開始運作,各地共設11所7月23日埔里社撫墾署開辦。
⊙9月19日補助防守由水底寮經小埔社至埔里社一線,霧峰林家私設隘勇線所需經費及隘丁薪金(此即前述幫助日軍反攻埔里之隘勇),為日本政府保留並使用隘防制對付原住民之始。
1897年(日、明治30年)
⊙廢埔里地方法院,改隸台中地方法院。廢埔里社監獄署,改正為台中縣監獄本署埔里社支署。
⊙1月踏查臺灣橫貫鐵路路線的深崛陸軍大尉一行14人在土魯閣社(Toluku,南投縣仁愛鄉合作村靜觀部落)附近被殺,日人對霧社地區展開全面封鎖行動。
⊙4月修正「撫墾署組織規程」,署長改由縣知事(縣長)、廳長指揮;埔里社撫墾署加設蜈蚣崙出張所。
⊙4月7日設立埔里社國語(日語)傳習所。
⊙8月3日–31日首度舉辦原住民到日本「觀光」以誇耀日本國勢。共有大嵙崁(大溪)、林圮埔(竹山)、埔里社、蕃薯寮(旗山)四撫墾署管內原住民13人參加。
⊙日人學者伊能嘉矩抵埔里社及其附近從事人類學調查工作,對水沙連地區諸族群有詳細之調查與記載。
⊙埔里社國(日)語傳習所成立。設入驛傳社,即埔里郵便局前身。
1898年(日、明治31年)
⊙結合保甲制度與戶政制度,頒佈「保甲條例」。
⊙設立「蕃情研究會」搜集原住民風俗習慣等資料。
⊙設置埔里社辦務署
⊙3月28日埔里社國語傳習所設置魚池與集集兩所分教場。
⊙7月28日公佈台灣公學校官制,規定以公學校為公立學校,由街、庄、社或數街負擔其設置及維持經費,即以國語傳習所改設公學校為台灣初等普通教育機關。
⊙埔里社國語傳習所改稱為埔里社公學校。另設烏牛欄分教場,以烏牛欄禮拜堂為教室,共招得三十二名平埔女子為學生。埔里社國語傳習所集集兩分教場改為集集公學校,於明新書院開學。1899年(日、明治32年)
⊙廢止埔里社辦務署,改隸為南投辦務署埔里社支署。
⊙埔里社公學校烏牛欄分教場改為埔里社公學校烏牛欄分校,翌年增設男子部。
1900年(日、明治33年)
⊙日人學者鳥居龍藏抵埔里社及附近從事人類學調查工作,對埔里盆地的平埔族群及日月潭的邵族進行十天的調查。
1901年(日、明治34年)
⊙依官制改正,廢埔里社支署改為南投廳埔里社支廳,管轄原埔里社堡(現埔里鎮)北港溪堡(現國姓鄉)五城堡(現魚池鄉)之平地及眉原,過坑、卓社、干卓萬之蕃地為範圍。
⊙本年在埔里蜈蚣崙設立官辦隘勇17人。
1901年(日、明治34年)
⊙廢南投辦務署埔里社支廳,改為南投廳埔里社支廳。
⊙4月埔里守備隊與霧社群泰雅族在人止關附近發生戰鬥,中村中尉以下17人輕重傷。
⊙成立埔里圳水利組合
1903年(日、明治36年)
⊙設立埔里區役場,處理地方行政事務。
⊙4月將原由殖產局掌管之蕃地有關事務移交警察本署,由警察全責擔當「理蕃」工作。日人的「理蕃政策」改弦更張,以武力為後盾的高壓政策全面展開。
⊙10月5日發生「姊妹原事件」,霧社群被日人封鎖多年,在急須補充物資的情況下,日人趁機唆使布農族干卓萬社(今仁愛鄉萬豐村)假借物資交換之名,誘騙霧社群至兩族交界之地進行交易。布農族將他們灌醉後,趁夜展開攻擊行動。同去的一百三十餘名霧社群壯丁中,八十餘人當 場被殺,其餘多因重傷或溺水而死於途中,逃回部落者僅六、七人。
1904年(日、明治37年)
⊙日政府宣告廢除業經調查確定之「大租權」,小租戶成為地主,完全取得土地所有權,此一政策落實土地所有權歸屬,使賦稅、土地買賣及企業投資更為直接方便,埔里盆地特有的「亢五租」間題全面解決。
⊙設埔里街消費市場,由埔里區役場直營。
⊙埔里社水尾庄觀音山設立「覺靈堂」。
⊙本年開始在「蕃」界各要衝地點試設地雷。
⊙7月制定「隘勇線設置規程」、「蕃界警備員勤務規程」及「隘勇傭使規程」。
⊙將北路埔里社至龜仔頭間的道路開修。
1905年(日、明治38年)
⊙實施第一次臨時臺灣戶口調查。
⊙3月全面廢止「國(日)語傳習所」,改設「蕃人公學校」。
⊙3月10日–23日:「埔里山麓隘勇線前進行動」,因去年過坑(今仁愛鄉中正村)線築成後,現有自蜈蚣崙至過坑線呈突出狀,且又位於山麓而不易防守,故決議新設由蜈蚣崙直線通過鯉魚潭接過坑線的隘勇線。專門針對霧社群而設的霧關中央監督所(埔里鎮鳥踏坑附近)也於此時設立。
⊙小埔社覺靈堂設立。
1906年(日、明治39年)
⊙2月9日埔里支廳長進入霧社地區,並趁機提出協助隘勇線前進之議;因原住民並無反對之意,於是經過守城大山的霧社至眉原隘勇線順利完成。此線完成的最大意義在佔領守城大山,能明瞭附近各社的位置及地形;並於完工之5月31日同時舉行與霧社群的「和解式」。
⊙開鑿埔里至霧關道路。
⊙4月埋石山(今稱關頭山)方面隘勇線前進行動,佔領霧社。
⊙4月11日佐久間左馬太繼兒玉源太郎為第五任臺灣總督(又被稱為「理蕃總督」)。
⊙埔里街至烏牛欄間的道路延長。
1907年(日、明治40年)
⊙3月2日埔里社方面新隘勇線的前進行動開始,自埋石山監督所前進。
⊙埔里社創設「解化堂」,協肋鴉片煙毒戒除。
⊙大湳庄乾溪堤防延長工程施工。
1908年(日、明治41年)
⊙成立農業會,縱貫鐵路全線通車。
1911年(日、明治44年)
⊙埔里社公學校烏牛欄分校獨立為「烏牛欄公學校」。
1912年(日、明治45年、大正1年)
⊙2月9日埔里社支廳為管理交通及民蕃接觸,增設眉溪駐在所。
1913年(日、大正2年)
⊙將埔里社民間之糖廓整合,成為台灣製糖會社「埔里社製糖所」,開鑿製糖所至產地間之輸送甘蔗鐵道,同時兼營客運,此一經濟作物的大量裁植,改變埔里盆地缺水地帶及丘陵地的耕作形態,由於土地的利用、買賣,及民間企業的整合,帶來大量人口的移入,對埔里盆地的傳統經濟結構、社會形態、交通等產大巨大影響。
1914年(日、大正3年)
⊙埔里社至集集之間的道路拓寬重修。
1915年(日、大正4年)
⊙實施第二次臨時臺灣戶口調查。
⊙設立埔里社電燈株式會社,以水力為發電,屬地區性之發電所。
⊙3月設立埔里信用組合,即今埔里鎮農會的前身,此一信用組合的成立,係地方性現代化經濟及金融制度的引進。
1916年(日、大正5年)
⊙開設輕便車道,行走於埔里社、加道坑、魚池庄、車埕、集集、二水之間。
⊙3月13日埔里社電燈株式會社開始送電,初期供應700個電燈。
⊙嘉義、南投、台中地區大地震,埔里地方災情慘重。
1917年(日、大正6年)
⊙埔里地區又發生大地震,埔里地方災情慘重原大埔城內之舊市街主要建築塌毀,埔里的市街重整。
⊙1月5日埔里地區發生大地震,埔里社、島牛欄、魚池等三公學校毀塌,暫時停課,即予重建。
⊙民間人士蘇逢時、游禮堂等人創設「埔里製酒株式會社」,為今埔里酒廠前身。
⊙9月至10月能高越嶺道興工。
⊙以五城堡蓮華池庄官有地及茅埔庄所在地作為林業試驗場附屬藥用植物栽培試驗場地。
1919年(日、大正8年)
⊙拓建埔里社至外車埕間的輕便車道。
1920年(日、大正9年)
⊙水社與司馬按、魚池、茄苳坑、東埔間鋪設運輸日月潭發電工事材料之電氣鐵道,軌距2尺、50哩、是臺灣最早之電車。
⊙外車埕水社間,及東埔武界間之流籠索道興工。
⊙埔里社電燈株式會社被新成立的台灣電力株式會社收購。
⊙設置新高郡役所,其下管轄集集街、魚池庄、及蕃地三十社,自此魚池地區之行政轄區自埔里社分離,而改埔里社為埔里街,設置能高郡役所轄管埔里街、國姓庄及番地二十六社。另南投郡轄管南投街、草屯庄、中寮庄及名間庄。竹山郡轄管竹山街、鹿谷庄。
⊙9月18日:爆發「薩拉矛事件(合流分遣所與捫岡駐在所被襲擊)」,日警及眷屬被薩拉矛群泰雅族攻擊,共有3人被殺死、9人被馘首、7人受傷,以及1人失蹤。
⊙倡建能高神社於虎頭山。
1921年(日、大正10年)
⊙4月24日烏牛欄公學校北港溪分校獨立為國姓公學校。同時並置北山坑分離教室。
⊙由於地方改正,台中州下之學校一律冠上新地名;埔里社公學校改為埔里公學校。
⊙11月21日霧社地區原住民學童五十名由日警率領下山,觀光埔里,並參加埔里小學校之運動會。
⊙台灣文化協會成立。
1922年(日、大正11年)
⊙「埔里製酒株式會社」收歸公有。
⊙4月1日成立埔里公學校生番空分教場。烏牛欄公學校史港分離教室改為烏牛欄公學校史港分教場。
⊙5月6日眉原社頭目以下三十九名及南阿冷社二十六名,由日警率領下山,觀光埔里街,參觀糖廠、夜間日語講習班、及北山坑發電廠後,往魚池庄司馬按參觀日月潭水力發電工事及電車、轉向過坑社,參觀蕃童教育所及農耕情形,共為期三天。
⊙12月17日台中州當局為對抗台灣文化協會之活動,組織「向陽會」,成立主旨為:圖謀提高文化,振興地方自治,改良社會,充實民力,以期發揚國民精神為目的。
⊙ 興建武德殿。
1923年(日、大正12年)
⊙1月28日成立向陽會埔里分會,會員日人八十七名、台人一百零七名。
⊙4月1日烏牛欄公學校史港分教場獨立為史港公學校。
⊙4月19日由於學生不斷增加,埔里公學校成立梅子腳教室,即今埔里國小址。
1925年(日、大正14年)
⊙在埔里街北門創建真宗本願寺派「能高寺」,址在今埔里長老教會。
⊙為強化日式神道教信仰,在埔里街虎頭山麓創建「能高神社」,址在今埔里高工及台灣地理中心碑。
⊙本年開始逐漸在蕃地撤廢通電鐵絲網。
⊙3月成立埔里青年會文庫(圖書館)。
⊙4月1日埔里公學校擴張規模,停辦補習科而改設高等科。
⊙4月1日撤銷陸軍埔里及恆春分遣隊。減少「蕃」地巡查規定名額,將缺額移往平地。
1927年(日、昭和2年)
⊙埔里街能高神社竣工,為台中廳下能高郡轄區(埔里街、魚池庄、霧社蕃地)內日人神道教總社。
⊙成立「埔里青年團」,團址設於埔里公學校內。
⊙4月1日埔里公學校生番空分教場改稱為埔里公學校溪南分教場。
1929年(日、昭和4年)
⊙6月8日埔里街能高寺創設托兒所於該寺,是為埔里幼稚教育的肇始。此一托兒所於10月11日改為埔里幼稚園,專收日人子弟。
⊙7月30日石塚英藏接任第十三任台灣總督。
1930年(日、昭和5年)
⊙4月埔里街黃萬國、黃萬得兄弟斥資六萬餘日圓開闢埔里至魚池道路興工,其後費時一年全長13公里餘。
⊙4月1日原私立埔里幼稚園改為公立,由埔里街役場經營,兼收台人子弟。
⊙8月埔里「蕃人宿泊所」工事開工。
⊙10月27日爆發「霧社事件」,霧社群泰雅族(由馬赫坡、荷歌、波亞倫、斯克、羅多夫、塔羅灣等6社發動)趁霧社舉行運動會,此地所有日人群聚之際發難,殺死日本官吏、警察、平民及其眷屬134人、並誤殺漢人2人後佔領霧社,同時並攻佔附近各駐在所,搶奪槍支彈藥起事。能高佐塚愛祐殉死。
⊙10月29日上舞軍警協同佔領霧社。臺中警察隊奪回三角峰駐在所,使道澤群無法參與反抗。
⊙霧社事件爆發,二水、外車埕之火車及外車埕至埔里街之輕便車成為出兵及戰備路線。 1931年(日、昭和6年)
⊙1月埔里街至魚池間之汽車道路開始營運,為民間經營的道路。
⊙1月16日臺灣總督石塚英藏因「霧社事件」引咎辭職,由太田政弘繼任第十四任台灣總督。
⊙12月15日在埔里虎子山(現臺灣地理中心碑所在地)舉行霧社群移居川中島者代表,對今仁愛鄉所屬泰雅族各群代表的和解式。
1932年(日、昭和7年) 1933年(日、昭和8年)
⊙起自台中、草屯、溯上烏溪、抵埔里而深入霧社之「裡南投道路」(今中潭、埔霧公路)開工。
1934年(日、昭和9年)
⊙邵族族人被日人強制移居卜吉社(今日月村、即德化社)。日月潭的漢人被日人遷到埔里、木屐蘭、水裡坑(社仔) 、員林、二水、田中等地。邵族族人移居到卜吉社(今日月村)。
1935年(日、昭和10年)
⊙埔里公學校前原設梅仔腳分教室,址在郊區,較易擴展,因此逐年發展,規模已凌駕本校,8月16日埔里公學校前梅仔腳分教室改為本校,而將原校改為分教室(後改為埔里南公學校,即南光國小前身,址在今埔里鎮第三市場)。
⊙11月起自台中、草屯、溯上烏溪、抵埔里而深入霧社之「裡南投道路」全程竣工。
1936年(日、昭和11年)
⊙4月1日由於埔里公學校學生數達1,819名,予以南北分校,將原埔里公學校本校(梅仔腳,即今埔里國小址)之本科十四班、高等科二班改稱為「埔里北公學校」,另將分教場十三班獨立為「埔里北公學校」,並將埔里公學校溪南分教場隸屬之,改稱埔里南公學校溪南分教場。
1937年(日、昭和12年)
⊙1月15日改正公學校規則,極力推行日語,廢止公學校漢文科,嚴禁學生使用台語。
⊙實施了新的水利統治政策,包括魚池庄在內的新高郡區,全部併入「新高水利組合」中。
⊙4月1日烏牛欄公學校成立水尾分教場於赤崁頂。
⊙7月7日蘆溝橋事件,中日戰爭爆發,史稱「七七事變」。
⊙台灣軍司令宣佈進入戰時體制。
⊙設置國民精神總動員本部。
⊙11月30日上午9時在埔里原陸軍練兵場,舉行能高郡高砂族青年會之訓練狀況檢閱,共有18個團體575人參加。
⊙日人推行「皇民化運動」。
1938年(日、昭和13年)
⊙12月4日能高郡原住民在埔里公學校舉辦國(日)語演習會,內容都與戰爭有關。
1939年(日、昭和14年)
⊙合併埔里圳水利組合、福興圳水利組合、北港圳水利組合成為能高水利組合。
1940年(日、昭和15年)
⊙2月11日修改戶口規則,規定台灣人全面改換日本姓名。
⊙4月1日埔里南公學校溪南分教場獨立為溪南公學校。
⊙11月25日台灣精神動員本部公佈「台籍民改日姓名促進要綱」。
1941年(日、昭和16年) 1942年(日、昭和17年) 1944年(日、昭和17年)
⊙2月由於全島實施國民教育,原日人子弟就讀之埔里尋常小學校改制為埔里女子農業實踐學校,僅招生女生。
⊙3月6日公佈「台灣決戰非常措施要綱」,共有15項,主旨為全島人民都須隨時接受徵召參加勞動,並開始實施糧食配給制。
⊙8月22日宣佈臺灣進入戰場緊急狀態。
⊙9月1日實施台民徵兵制度。
民國時期
1945年(日、昭和20年,即民國34年)
⊙埔里女子農業實踐學校改制為街庄組合埔里家政女學校。當年台灣光復,12月改為台中縣立埔里女子家政學校。
⊙6月17日廢止保甲制度及「皇民奉公會」。
⊙6月18日公佈「台灣國民義勇隊編成方案」,規定男子自15歲到60歲,女子自17歲到40歲都須服兵役或受徵召。
⊙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12月25日臺灣行政區域改制,分台北、新竹、台中、台南、高雄、花蓮、台東、澎湖八縣,舊制的郡改為區,街改為鎮,庄改為鄉,州廳改稱縣政府,郡役所改稱區署,街庄役場改為鄉鎮公所,其下設村、里、鄰各辦公處。南投區、新高區、能高區、竹山區皆歸隸於台中縣。埔里街改隸台中縣
1946年(民國35年)
⊙4月22日台中縣立埔里女子家政學校改制為台中縣立埔里初級中學。
1947年(民國36年)
⊙2月28日由於前—日在台北市因緝私員打傷煙販、射死路人,引發大規模反抗行動,數日之內擴及全島,史稱「二二八事件」。謝雪紅、古瑞雲等人在台中市組織部隊,取名為「二七部隊」。
⊙3月9日國民政府軍第21師在基隆登陸,開始鎮壓行動。
⊙3月12日「二七部隊」撤入埔里,改稱「台灣民主聯軍」。
⊙3月15-16日國民政府軍進攻埔里,雙方在烏牛欄橋邊展開激戰,「二七部隊」被擊退,史稱「烏牛欄之役」。
⊙5月台灣省政府成立,廢除台灣行政長官公署。
1948(民國37年)
⊙設立國民兵部隊,鄉、鎮長兼任隊長職務。
1950年(民國39年)
⊙10月台灣省調整行政區域,新設南投縣,轄管十三綁鎮,埔里鎮隸屬南投縣管轄。
⊙隨政府行政區域調整,原冠上台中縣立之各級學校改隸為南投縣。
1951年(民國40年)
⊙實施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
1953年(民國42年)
⊙原日治時期能高神社址,成立南投縣立埔里初級農業職業學校。
⊙實施耕者有其田。
1955年(民國44年)
◎於埔里鎮大城里中山路1030號建造「基督教山地中心診所」,即埔里基督教醫院前身。
◎ 公告埔里鎮都市計畫。
1958年(民國47年)
⊙原南投縣立埔里初級中學改制為埔里中學,設有初中部及高中部,是一所綜合中學。
⊙南投縣立埔里初級農業職業學校改辦為埔里農業職業學校,為五年一貫制學校。
◎埔里基督教山地醫院於埔里鎮鐵山路一號(即現址)興建門診大樓。
⊙1月29日中部橫貫公路霧社支線正式通車。
◎2月埔里基督教山地醫院開始招收第一屆護理學校的學生,共招收十二名護生,源自耶穌十二名門徒學習及傳播福音的精神。
⊙8月23日中共激烈砲擊金門,稱「八二三砲戰」。
1959 「八七」水災埔里鎮災害慘重。
1960 「八一」水災埔里豪雨成災。
1967年(民國56年)